本篇文章1902字,读完约5分钟
视频素材:杨鸿志
中央广播电台2月18日(记者唐奇云通讯员吴口天)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争中,无论从隔离点到医院还是从医院到医院,救护车都承担着新型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的重要运输任务。 上海市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有一个团队,他们在一线,全天候疾驰在全区疫情防控前沿,与病毒展开生命竞争。 奉贤区急救中心书记陈敏笑着说:“这是一条不太引人注目,但不可缺少的重要传输纽带。”
这个急救队共有4组,每组有1名急救医生是急救司机,有趣的是,8名急救医生都是90后,8名司机都是70后。 这样的特殊组合,组成了充满热情和战斗力的特殊队伍。 截至今天( 18日)早上,运输队共出动319次车,圆满完成所有运输任务,为奉贤区抗击疫情构筑了第一道坚固的防线。
“泰日分站,有任务”每天打电话的话,运输队很快就会进入“战时”的状态。 防护服、口罩、医疗护目镜和手套鞋套的武装一完成,急救运输队就出发了。
韩世忠是团队90后的“哥哥”,工作至今已经第四年了。 在大家眼里,他是个性格温柔,工作认真的90后。 刚刚下达了前往一线的招募令,急救中心的200多人一下子炸了锅,其中包括韩世忠。 这个时候,他清除了以前的高雅,甚至有些兴奋的报纸名。 面试时,考官说:“如果有一天,为了执行生命危险的任务需要你,你会怎么办? ”。 “保证完成任务! ’当时的他脸色苍白,眼球坚定。 四年后,他履行了自己最初的诺言。 我没有把花了半个月抢到的火车票还给你,申请过疫情运输先锋队。
转运体于1月22日正式集结,但没想到当天下午4点,汉世忠的“第一单”就来了。 需要从区中心医院将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患者移送金山临床公共卫生中心进行隔离治疗,这也是奉贤区内首例确诊病例。 他刚上完夜班,想接妻子回家,但任务突然来了,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工作岗位。 “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这个大男孩脸上又露出了羞怯的笑容,但当我看到患者是大学生时,心里的动摇早就消失了。
“女孩子情绪高涨。”他想起当时他能做的就是不断安抚患者的情绪。 也许是韩世忠一次又一次的耐心安慰。 病人下车后,轻轻地挥手,深深地触摸了他一下。
与韩世忠在球队的“老手”相比,95年后的高骏在急救搬运队吗? 刚来第一线两年的他,看起来有点瘦,但笑起来阳光很强。 “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所以很向往医生这个职业。 ”他笑着说。当时应聘的时候,高骛连两次报了报,生怕自己没得选。 “既然当了医生,我想去第一线,所以我想可以。 ’男孩的眼睛紧紧地闪着光,热血之势比谁都少。
随着公司的再就业,外来回上海的人员增加,员工量也逐渐增加。 最多的一天,他们开了28辆车,正好轮到高骏值班。 因为需要反复清洗消毒,所以每次出车至少需要两个小时。 小组一天出六次车,回来时是深夜,热腾腾的饭更是“肖想”。 高骏的笑话是“一整天不仅在车上,而且穿着防护服和消毒来度过。 想去厕所吗,忍耐一下! ”但是,这个大男孩的脸上完全看不到疲惫,越来越多的人反而是胸怀大志……说到家人,高骏以家人支持他为荣,听说他要去第一线,说“我很牛”。
救护车肯定少不了急救医生和急救司机。 狭窄空间、密闭的车厢、严重的病情、近距离的接触,对每一位救护车司机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
小组的急救司机张激,有着和年轻医生不同的经历。 12年前,当时还是青年的他,毫不犹豫地申请参加四川大地震的志愿者急救行列。 这个经历给他留下了很大的印象。 所以这次疫情的到来,他毫不犹豫,依然在报名参加。 一天之内,整个身体必须浸在闷热厚重的防护服里十几个小时。 “但是这些都不算什么。 ’他笑了。 我说前几天见面的事。
这是我在值班时遇到的第一个被车确诊的少女,当时把孩子送到市区医院,孩子的母亲也在一起。 母亲阴沉着脸,好几个人在车内无言。 到了目标医院后,必须办理各种手续,所以孩子的母亲在医院呆了很长时间。 考虑到母亲是确诊病例的最初接触者,必须坐救护车回家自我隔离。 张激和搭档在一起,等了很久。
回到奉贤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左右了。 送家人回家后,进入小区入口的母亲折回,向救护车深深地鞠了一躬。 张激从镜子里正好捕捉到这一幕,心里不由得暖和起来。 “他们的理解和感谢才是我们在第一线不断努力的原动力”。
正文照片:全天候疫情防控“路”(中广网发奉贤区信息提供图)。
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争中,从隔离点到医院,从医院到医院,救护车承担着新型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的重要运输任务。 上海市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有一个团队,他们在一线,全天候疾驰在全区疫情防控前沿,与病毒展开生命竞争。 奉贤区急救中心书记陈敏笑着说:“这是一条不太引人注目,但不可缺少的重要传输纽带。”
标题:“蓝灯闪烁319次 他们全天候疾驰在抗疫“路上””
地址:http://www.nqghw.cn/nfxw/21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