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6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强军固国之本
——国防大学徐炎将军回顾新中国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骄傲和自卑感,往往与中国军队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和武器装备的强弱密切相关。 从鸦片战争失败到抗日战争,中国沦陷了大半个国土,与本国武器装备的劣等有关,社会上长期充斥着崇洋媚外的心理。
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一战中,中国与世界最强之手打成平局,恢复了中国人百年来失去的民族自信和自尊心。 但是熟悉历史的人会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采用的大多是苏联的武器。 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作为中国国家实力标志之一的军事力量,在和平时期也表现为武器装备迅速发展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2年的迅速发展,我国军队武器装备的巨大进步,同样令世界瞩目。 回顾1949年以后中国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国家实力增长的缩影。
第三集:改革开放给中国国防建设带来希望
国防大学战术教育研究部教授徐炎
中广网北京2月8日,新闻(记者马艺)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军工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走出去,我们看到了差距。 进来,我们了解了自己。 聂老总指示“买不到国防现代化”,多年的技术储备奠定了基础,战术需求、观念更新,集中到中国军队的武装装备上升级了跨代的实力。 时间: 1979年至90年代后期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从此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武器装备的迅速发展也由此迎来了新的局面。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混乱,无论如何,全军部队和国防科研部门都确立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这种正确的国防快速发展方向,清算了过去左的错误,明确了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各种干涉。 军队和国防科研军工部门也走向世界走出国门,从此开阔了眼界。 这也迎来了我国国防前沿事业和各技术部门的全面创新和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也就是1978年至1979年,我国军工部门领导纷纷走出国门,利用当时与西欧比较好的交流关系,向英、法、德等国的军工科研部门展开了广泛的交流。 那时每年组团出国的军队单位有40、50个,出国门后,那时候大家最痛苦的感觉就是,我们太落后了,感觉到了自己的差距,加强了追逐的紧迫感。 例如,当时中国常规的主战装备基本上只停留在前苏联50年代的水平,比当时西欧的装备水平晚了25年到30年。 例如,当时的中国空军主战斗机是第一代仿真米格19的歼6,相当于50年代前期的水平,而此时西方各国的军队普遍装备了第三代战斗机,例如法国的幻影2000、美国的f16、f15, 那么中国空军队的歼6与它相比整整落后了两代,是第一代和第三代的差距。 例如中国陆军的主战坦克59式,是前苏联50年代中期特54的仿制品。 与当时的西方主战装备豹2和m1相比也落后了2代,也是第一代和第3代的差距。
1978年我国刚开始改革开放时,有关部门曾设想大量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军队也设想批量购买西欧先进装备,进行部队全面换装。 例如德国豹2坦克和105毫米的反坦克炮,被当时的中国陆军看中,想要大量购买。 中国海军也想谈判英国的42型驱逐舰,引进他的技术,改造自己的051驱逐舰。 空军方协商从英国购买“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谈判购买法国幻影战斗机。 但是,西方军事公司的房子,与当时的前苏联不同,他们不仅注重实力,而且人们热衷于武器产品的销售,不愿意转让核心技术,而且价格高昂,令人惊讶。
标题:“[系列节目]徐焰说国防:改革开放为中国国防建设带来希望”
地址:http://www.nqghw.cn/nfxw/21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