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2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是一个缺少创造力的国家吗?
当然不是!
从宏观方面看,无论是从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上千年历史,还是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抑或从现代中国的高速发展状况,都说明中国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国家。
再看,中国人均学历逐年提高,据统计,2020年,我国应届毕业生人数874万,211毕业生占比3.11%,985毕业生占比1.66%,可见中国智慧大脑总量非常喜人。根据西方学者研究表明,智商超过一定水平时,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
中国已具备创新的基础条件,但为什么现实中中国人缺少创造力呢?是思考方式不对吗?其实不是,任何人只要肯学习,肯思考,会提问,那么他就离创新不远了。看看历史,很多发明创造的模式都是通过将肯定句转换成提问句来获得启示的。再看看中学与大学校园,那些围绕着老师提问的学生是相当多的。当提问的要素与对象发生转向,或许创新就会光临。
以上种种表明,中国人从不缺少创造力。
当中国人缺少创造力时,那么一定是缺少创造力的传递通道。
在国外,创新是所有人都能参与的。上层人士构建主体,下层人士则可以添砖加瓦。只要你有想法,总有方法找到目标人物的邮箱地址或其它联系方式(win10桌面任务栏就默认保留邮箱项,可见外国人对邮箱的重视),甚至于上门拜访也是可能的。因此,创新可以不断传递,进而产生群体效应。
而在国内,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把创新交给那些高尖精人才去搞就可以了,而那些高尖精人才也是这种想法,他们不愿与陌生人进行交流。他们没有公开的邮箱,有的虽然注册了微博,但其中的私信基本是在躺尸。普通人在网络上联系不到他们,打电话给他们公司会被客服礼貌的拒绝,上门拜访就等着保安们的谈心(如果你没地位没关系的话)。而那些似乎毫不起眼的创新就会在各种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下被怀疑、被否定,直到最后被画上句号。
国内的公司或机构就这样自觉或不自觉的扼杀着小人物的创新。如果按二八定律来算,中国就有8成人头智库被浪费掉了。
而现有的社交方式根本无法承担这国情之重。
纵观现有的社交方式——邮箱信息收集处理效率低,大都被雪藏;微博也类似,且陷于粉丝经济越走越歪,很多已弃坑不用;微信和QQ基本等同于手机号,属于个人隐私而无法获取。至于其它社交软件,也不过如是。这令人感叹,即使到了5G时代,高铁遍地,国人心与心的距离仍足可以放下太平洋。
对以上种种,不才我有个想法,做一个纯粹、高效的对公社交平台——传诚(一款面向公众,能传递用户诚意的APP)。它志在帮助所有用户快速而准确的找到目标人物,并能与之进行有价值的交流。
它是实名制的,类似微博,可发留言、日记,但其主体是信件收发。
它是信息互动、可控的。收信人的详情、收件概况都会展示给你;而收信人也能获取对方的信息,更可控制收信数量。
而它的最大特色是增加全新的规则。
信件的全新规则如下:
根据用户发信和收信的需求程度,将信件划分为三个类别:日信、月信、年信。信件只能在其对应通道传递。月信和年信采用限量设置,能够极大确保信件是用户用心发出的,从起始端提高信件的有用度。用户可在收信箱设置中随时关闭或开启日信、月信。建议高端人士仅开启年信,中端人士可同时开启年信和月信。用户的发件端规则如下:
1、日信。普通信件,用户的发信数量没有限制。
2、月信。用户默认每月只能发送一封月信。发信之后,如果7天内没有收到对方答复;或者对方回信时解除发信方的月信限制,都可以继续发送月信,但累计最多只有3封。
3、年信。用户每年默认只能发送一封年信。发信之后,如果10天内没有收到对方答复;或者对方回信时解除发信方的年信限制,都可以继续发送年信,但累计最多只有5封。
年信和月信的回信功能设置
解除限制:好评解锁。收信方对发信方的诚意回礼,使对方有机会再次发月信或年信。
单程回复:收信方可回复但不接受对方的回复。
互加好友:双方互加好友以后,双方可以不受约束相互交流。
投诉与拉黑:拉黑对方,将不会再收到对方任何信件;投诉对方,系统会记录对方的被投诉次数,当数值达到目标值,系统会禁止对方使用该信种,而对方只能通过申诉寻求解决。
一些参考图:
(本文作者李玉柱leiyochi@qq.com)
标题:如何让中国跑步进入创新轨道?
地址:http://www.nqghw.cn/nfxw/32050.html